生物效应及仪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首 页 | 新闻动态 | 导 师 | 科学研究 | 开放课题 | 研究成果 | 合作交流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 页>>新闻动态>>正文
物联网医学开启医疗新模式
2016-03-07 22:47     (点击: )

    随着 Watch的发布,移动医疗再一次进入疯狂布局时代。然而,在行业热得发烫的同时,“患者找不到医生,健康缺乏专人管理”的行业“痛点”却仍难消除。

  此时,一种将医院、病人、医疗设备相整合的新医疗模式—物联网医学应时而生。不久的将来,病人只需在家佩戴好仪器,打开开关将检测数据传送到“云端”,医生只要有网络以及手机、电脑等设备,即使相隔万里,也可实时诊断。

  不过,物联网医学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能够处理的病例也只有睡眠呼吸暂停以及肺功能在线诊断两方面。但在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看来,物联网医学将比移动医疗更具发展前途,除了能解决分级诊疗问题外,也将给临床药物研究打开一扇窗。

外围徘徊的移动医疗

  2014年被称作“移动医疗元年”,各种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也纷纷涌入这一领域。然而,移动医疗远非字面意义上“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这么简单。

  在日前召开的2015(第二届)移动医疗健康峰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表示,国内目前炒得很热的移动医疗,往往忽略了在健康照护、临床流程实施等应用场景中对数据有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考量,其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证明。

  “移动医疗服务需要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它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提议等。”许利群说。

  另外,移动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但是目前许多移动医疗工具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智能设备制造商、熙康阿尔卑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窦元珠对记者坦言,目前,移动医疗应用设备大多存在用户黏性缺乏、健康服务跟进欠缺、过度追求时尚带来的操作性下降、数据传输管理不便以及测量数据可信度低等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医生是医疗的核心,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没有一批活跃的医生,都是纸上谈兵,而医生短缺恰恰也是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瓶颈”。

  白春学称,目前活跃在网上的医生,主要是社区医生或者住院医生,大医院的高年资专家寥若晨星,难以满足网民需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此前也表示,目前,众多移动医疗App的主要功能仍是基于方便和大数据收集,尚未建立“医生—患者”关系。

  “患者希望找到的医生资源是有限的,而没有医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医疗,不是你有一个iPhone或iPad,我就可以当你的医生。”陈彪坦言,移动医疗始终徘徊在医疗服务的外围,真正的行业痛点在于有病的患者找不到医生,大众的健康缺乏专人管理。

物联网医学成趋势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移动医疗目的不是让医生在移动平台上看病,而是要结合在线的动态病情监测和远程及时管理,为患者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而将物联网的概念整合到医学上,联合无线传感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动态网络设施,实现远距离的医院、病人和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将最终实现对居家病人的全天候检查和诊断。

  当前,各大医院都在积极启动分级诊疗,白春学认为移动医疗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医疗必须有感知和智能处理,病人通过手机告诉医生自己的感觉,医生根据所提问题进行答复,这仅仅是感受而并非感知”。

  相比而言,物联网医学包括全面感知、可靠存储、智能处理三级联动的医疗工作,从而让病人在家建立家庭病房,不用外出住院。

  所谓“感”就是数据采集和信息获得,比如,连续监测高血压患者的人体特征参数、周边环境信息、感知设备和人员情况等;“知”就是指数据分析,如监测高血压患者连续的血压值之后,计算机会自动分析出他的血压状况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会生成警报信号,通知医生知晓情况,调整用药,加以处理。

  因此,在白春学看来,把物联网医学的手段应用在临床研究上会比移动医疗更有前途。

  除了可以解决小医院资源差和社区医生经验少的问题,应用到药物研究中还可以做到临床研究人员所梦想的真实世界研究。

  特别是对于慢性肺炎、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慢性病患者,经过初诊确定之后就进入了管理阶段,反复复诊耗时耗力。而通过物联网,医生与病人简短交流,再加上通过无线传输的病人资料和身体指标,就可以远程看病、居家治疗。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在国内率先推出物联网医学“3+2”肺癌早期诊断法,病人只要用手机扫二维码,就能将病情、病历等发给呼吸科“肺结节专病门诊”医生,同时上传CT片、肿瘤标志物、肺功能信息,医生则在电脑前分析鉴别并及早发现早期肺癌,那些可疑的小结节都将处于医生的严密监测中。

  实践仍存障碍

  不过,就目前来看,物联网医学从神话变为现实,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

  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问题。例如,肺功能无线传感器等设备至今还不成熟;另外,传感器的研发也是问题,在国内要找到与医院一同研发的高水平的企业相对比较困难。

  其次,物联网医学可能会增加医生的看诊负担。不过,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经联合国内多家医院建立物联网医学中心。白春学说:“如果发展得好,门诊量降低,那么医生自然也能空出时间来。英国应用这一技术后,社区门诊量减少了40%,这些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模式,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颠覆。”

  不过,窦元珠则觉得,医疗行业传统上是F2F(面对面)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O2O(线上到线下)模式难以简单照搬,宣称对传统医疗的颠覆是为时过早和过于胆大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物联网医学与移动医疗一样,发展前景毫无悬念,但仍需耐心等待3~5年。

  对于物联网医学的发展,白春学也提出了当前亟须开展的五大行动:联合其他行业、制定国家标准、培训综合人才、开展质量控制、严谨科学推广。另外,物联网医学的未来,也不仅仅停留在睡眠以及呼吸道方面,心脏专科、糖尿病、高血压、骨科等,将来都可以应用物联网医学。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物理场生物效应及仪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